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感悟心得
怒之以爱七十个七次
发布时间:2017.01.19   分享到:

宽恕的行动,是来自无比的爱心与勇气。

 

1前言

明德是天主教徒,在政府机构内担任要职。他为人尽责,向来都得到上司们的读赏。两年前调职后,与上司合作愉快。上两个月,明德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件事,这位上司曾写了一份对明德很不利的报告书。明德一怒之下便要求调职。一个多月来,他都为这件事而耿耿于怀。终于,机会来了,上星期明德接到通知,上级为了调查一件事而要明德写一份关于这位上司的意见书。

如果你是明德,你会怎样写这份意见书呢?故意毁谤他以雪心头恨?抑或放下成见,据实情书写?

2有仇不报非君子

有人认为报仇是英勇的行为,是公义的事情。所以,当人看到电影、电视中的主角终于大仇得报,恶人自食其果时,便大快人心,全剧也圆满结局。如果这是事实,这一代仇恨的结束,便成为下一代报复的开始。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?俗语也说:冤家宜解不宜结。恶性循环的仇恨,只会增加双方的痛苦,并使仇恨愈来愈深。

被人欺负而反击和生报复之心,是极自然的反应,是自卫的行为。但是这种因仇恨而生的报复反应,不但无法补偿损失,反之会加增自己心灵上的痛苦,因为一个人若怀着报复的野心时,便会失去内心的平安,整天想着报复的事情。愈是他不想见的人──仇人,便会是无法抹去他在自己心内的影子,因为怨恨太深了。试想,在这情况下,人会快乐吗?人的内心有余地接纳天主和其他人吗?事实,仇恨束缚人,使人吃不下,寝不安,不能祈祷也不能言笑。仇恨使人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。

英国有一句谚语说:「宽恕,是最光荣的报复。」在论语中,孔子也说:「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(宪问)意思是如果有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时,不要报复,但是要公正地对他,叫他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误的;对于有恩惠于自己的人,便要以恩德去回报他。圣经中耶稣要我们爱仇人,为迫害自己的人祈祷(玛‧5:44),耶稣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,要求更高,是远超过宽恕和以直报怨之上。

3宽恕与被宽恕

与好朋友争吵后,再和好如初时那种喜悦心情;孩子被父母惩罚,后来得到宽恕的那份快乐;又或每次从告解室走出来时的那种轻松心境,这些都是人得到「被人宽恕」的具体经验。它给人带来平安、喜悦,而又蕴含着一种「更新」的希望。在那一刻,人都会有一种类似要「从头做起」的感觉。当彼此间的情谊愈深,或所发生的事情愈严重时,我们被宽恕后的那种「轻快、喜悦」的心境就愈大。这就是耶稣所说的被宽赦得多的爱也愈多。(路‧7:36-50)

事实上,怨恨、宽恕和爱,这三个行动间的程度是成正比的。由于爱得深,不快事情出现时,受伤害的一方便会恨得切,要得到这「怨恨」的解除,便得有更大的爱,才能打动人的心去彻底地宽恕。当我们走在街上,突然被一个陌生人指骂一顿,当时的反应很生气,巴不得把这人痛打一顿,幸而他溜得快。回到家里虽则仍感不快,但很快便会把这件事放下了。如果同样的事情是出自你好朋友的所作所为时,这份被侮辱了的愤怒,便会耿耿于怀,历久不消。究竟这两件事有什么不同呢?是两个当事人彼此间关系不同之故。对一个陌生人,我们是不会把他放在心上的,也就是说:这人在我心中根本不存在,所以不会「伤」我的心。朋友就不同了,情谊愈深,寄望愈高,于是失望也就愈大。所以,恋人、夫妇间的伤痕,常是铭心入骨的,需要很大的努力,无比的爱心和勇气,才能达到宽恕的行动。

4宽恕的动力

从以上的事实看来,宽恕的动力来自爱。伤心而生怨恨是自然的反应,但宽恕的行动却一定要透过爱心,要从「伤心」的经验中挣扎出来。宽恕不是忘掉一切,也不是压抑自己不去回想往事;而是承认接受这个事实,从这一份痛苦、被害的事件中,面对事件的祸首而不怀恨,不起报复心,也愿意透过时间,慢慢的去重新接受这个自己「原想忘掉」的人。宽恕也不是从不计较,让人逍遥法外,而是要让人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的。适当地纠正别人的错处是一个爱德行为。不然,宽恕可能变成了纵容,使人变本加厉的作恶。耶稣宽恕人的时候,也很注意这一点,对罪妇说:「我也不定你的罪;去罢!从今以后,不要再犯罪了!」(若‧.8:11)这里,耶稣使人知道自己的错处也帮助她改过。至于上文所引用的,孔子教导弟子要「以直报怨」的宽恕,也有同一的道理。

5圣经中的宽恕

圣经中讲及宽恕的事迹很多,在旧约中最著名的爱仇故事是古圣若瑟,虽被哥哥卖往埃及,却对他们以德报怨。(创‧37一45章)另一个感人事迹,是达味圣王两次放过自己的死对头撒乌耳。当时撒乌耳正设法追杀达味。(撒上‧24:4;26:1一12)新约中耶稣的宣讲和教训,也常强调宽恕和爱仇的事迹:要宽恕,不要以眼还眼;要爱仇人;为迫害自己的人祈祷。(玛‧5:38一44)此外,耶稣更以身作则,立下了宽恕的榜样。在面对将要发生的苦难和痛苦之际,宽恕了出卖和背叛的徒弟──犹达斯、伯多禄。更多次给他们示意,希望他们改过。虽然犹达斯和伯多禄的反应不尽相同,但耶稣却爱他们如一,给予同等机会。在基督复活后多次显现给门徒的这个行动中,表示了对这一辈曾经和日夕相随,却在「共患难」时一个一个地离开的门徒们的一个至大宽恕。至于十字架上,为杀害的人祈祷(路‧23:34),也便是以德报怨的爱仇行为了。

6尔免我债

宽恕是一度命令,是基督徒信仰的要求,伯多禄问耶稣该宽恕人到多少次,耶稣说要到七十个七次,意即无限次的宽恕。其后,耶稣又讲了「君主与仆人算账」的比喻(玛‧18:21一35),在其中告诉我们,天主的无限仁慈。宽恕了我们的一切过错,我们也应该宽恕那些得罪自己的人。这里说:「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,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。」(玛‧18:35)看起来,好像天主定下了「宽恕」我们的条件,就在于我们能否「宽恕」别人。事实这是基督徒信仰本身的要求,因为我们信仰的核心是爱,不宽恕他人就是不爱人,不爱人就等于不爱天主。如果我们不爱天主,就表示我们拒绝接受天主的宽恕。所以,能否得到宽恕的关键,全在我们自己身上。宽恕别人的能力不是本性做得到的,是超越了人感性层面。我们能够宽恕别人,是因为我们丰富地接受了天主宽恕之恩,而这份恩典是由于我们从主那里所得的爱,推动着我们去宽恕他人。

7生活中的宽恕

大多数人的一生,都没有做下伤天害理的事,也没有与人结下深仇大恨,表面上倒不必强言「宽恕」那么严重,不过生活中人与人间的误会,是需要有宽恕的心。更说不定,有一天会碰到重大事情,如事业上被人陷害,婚姻生活被欺骗了等等,这就需要有更大的爱心和力量才能做到宽恕了。以下是一些帮助我们实践宽恕的具体方法:

以爱为出发──二次大战期间,一个德国随军神父走进苏境的一个农家里,主人家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,她很用心的照顾这位敌军的神父,给他吃的,用的,又为他安排机会逃去。神父问她为什么不将他交给军部处理时,老太太幽幽地说:「战争使我失去了儿子,我痛苦够了,我不希望别人如我一样遭受失子之痛。」然后招招手叫神父离去。这是以爱体爱的力量,促使这位老太太化解仇恨,因为他爱自己的儿子,所以她也体会到别人失子的痛苦,况且报复不能弥补产生了的痛苦。

信德的精神──天主是全知的,世界上所有不公义的事情,天主都清楚知晓一切,我们相信生活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,连不公义的,都有它使人成长好的一面,而且是天主准许发生的,亦自会照料一切。相信这份信德、可以减轻我们心中的愤怒思想。

 △接受事实──让自己正视事实,也明白到事情发生了,报复是于事无补的。最好在面对事实之余,也尝试让自己多了解出错的原因。我们许多时会发现,原来人家不是完全蓄意害自己的;又或自己原该也负起某方面的责任等,这都有助于我们对人的宽恕。

8结语

宽恕的行动是发自内心的,不能强迫。也不能用表面行为强装出宽恕来。天主要求我们不记仇,不报复;帮助我们去爱人,也帮助我们去宽恕人。一个生活于真爱中的人,一定能够善用这些机会。

上文故事中的明德,就是一个好例子。你想知道他怎样写那份意见书吗?明德经过几番内心的挣扎,终于服膺于信仰下,他明白做一个基督徒最好的报复方法是宽恕。于是他写了一份对他上司极有利的意见书。一星期后,他的上司亲自来找他,为过往的事向他道歉。明德说:「那时候我是那么的开心,以致全忘了他曾做过的一切,我心内历久不解的结全打开了。随之而来的,是一份从没有过的自由心境。」


 

这就是「宽恕」的硕果。


长治市城区城西北路天主堂   天主教长治教区主教府主办  邮编:046000 
 电话:0355-2252838 传真 0355-2252838     E-mail:sxz319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