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感悟心得
在痛苦中寻找天主――做个逆境中的基督徒
发布时间:2013.07.15   分享到:
生命的刺
        有一根刺加在我身上,就是撒旦的使者来攻击我,免得我抬高自己。为了这事,我曾三次祈求主替我拔除这根刺,但是主对我说:“我的恩宠为你足够了,因为我的德能在人的软弱中正显得完美。”……因此,我为了基督的缘故,乐于忍受各种软弱、凌辱、艰难、迫害和困苦,因为我软弱的时候,正是我刚强的时候。(格后12:7-10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保禄在生命中有一根刺,我们每人都有一根刺,甚至是一些刺、一捆刺、一堆刺。 
    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。这不是痛苦者对生命无可奈何的阿Q精神,为的只是在绝望中安慰自己。这是生命的现实,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。 
       虽然保禄所说的“刺”可能是另有所指,不过无论如何,这该是他生命中一些难以面对的困难、一些改不了的毛病,甚或是一些难以挑起的重担。 
    因为难于面对,因为很难挑起,所以保禄才“三次求主使它远离”,免他受这“刺”之苦,就像耶稣在山园中也曾多次求天父免他喝那苦杯一样。(参看玛26:36-46) 
    但上主的答覆出人意表:“有我的恩宠为你够了,因为我的德能在人的软弱中才全显出来。” 
    天主的答覆,不是要免除人的苦,拔去人心中、身上或生命中的刺,而是给人以丰富的恩宠、更丰富的恩宠,帮助人去面对生命之刺:勇敢而快乐地面对这根刺。 

    上主所赐恩宠的结果,是保禄得到极大的支持、鼓励和安慰,他甚至可以在其中经验到苦中之乐:“所以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……。我为基督的缘故,喜欢在软弱中,在凌辱中,在艰难中,在迫害中,在困苦中。” 
      保禄是甘心情愿去面对他生命之刺的,他不是被迫无奈的接受。他并不屈从,他确实“喜欢”。 
      孔子认为无论是读书,求学问,或学做人,都要达到喜欢和快乐的境界。他说:“知之者,不如好之者;好之者,不如乐之者。”(论语:雍也6:20 
    孔子的所谓“下学而上达”,是指在人生的各种历炼中,能每经过一个难关,就上升到人生的另一个新境界。上述的知、好、乐三种境界,就是由知到好,由好到乐;即由认识到喜欢,由喜欢到感觉快乐。亦即是说,要做到在实践起来或生活起来的时候,时常都感到快乐。人生,就是要活得痛快、活得快乐。 
    孟子也说:“生于忧患、死于安乐”(告子下),其实,连信仰也是在忧患中成长起来的。我们要在生命的“边际境遇”中,在我们不能掌握自己,在感到完全无助的时候,才能更易接触到天主。 
    圣经中有些话,例如我们最熟悉的圣咏廿三首:“纵使我走过阴森的幽谷,我不怕凶险,因你与我同住。”(23:4)这句话在光天化日之下,在教堂的灯烛辉煌之中,在我们生命十分安全而又毫无挑战的情况里,又如何可以对我们产生作用呢?我们又如何可以明白它的深意?如何能有切身的感受呢? 
    保禄由于已经为基督而经历了无数的困难,并且就在这些困难中经验到天主的临在、天主的恩宠、天主的德能,所以他在格林多后书十一章中,对自己一生坎坷的遭遇,才能像如数家珍地娓娓道出:“论劳碌,我更多;论监禁,更频繁;论拷打,过了量;冒死亡,是常事……又多次行路,遭遇江河的危险、盗贼的危险、由同族来的危险、由外邦人来的危险、城中的危险、旷野里的危险……劳碌辛苦,屡不得眠;忍饥受渴,屡不得食;忍受寒冷,赤身裸体。除了其余的事以外,还有我每日的繁务,对众教会的挂虑。谁软弱,我不软弱呢?谁跌倒,我不心焦呢?”(格后11:23-29)这是一位大宗徒的遭遇,也是任何一位有理想者的遭遇。 
   不经一番寒彻骨,哪得梅花扑鼻香? 
    保禄圣德的芬芳,正是源自他在生命中,曾经有过“寒彻骨”的、刻骨铭心的悲惨遭遇;而他在基督内,却都一一逾越和战胜了。
长治市城区城西北路天主堂   天主教长治教区主教府主办  邮编:046000 
 电话:0355-2252838 传真 0355-2252838     E-mail:sxz319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