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福传视角 |
最早留学海外的长治人
发布时间:2013.07.09 分享到:
通常说到中国留学史,一般认为发端于130年前。屈指数来,130多年以前可能就是指1871至1889年间,在容闳的倡导和推动下,清政府遣派120名幼童先后赴美国留学。容闳本人赴美留学是在1847年,这个日期在国内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留学生史的开端。 然而,名不见经传的山西长治的郭儒旺(1743―1817)、郭雅歌(1747―1779)却于1766年就到了意大利那不勒斯“圣家学院”留学,比起“留学之父”容闳还早84年。 那不勒斯“圣家学院”是来华的天主教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(Mat-teoRipa)为培养中国本土神职人员于1732年7月在那不勒斯创建的,在中意文化交流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。 马国贤于1710年从意大利来到澳门,随即北上北京,成了康熙皇帝的宫廷画师,并经常跟随皇帝到各地巡视,走遍了大江南北。不幸的是,马国贤在华期间,罗马教廷因中国礼仪的问题跟康熙皇帝发生了争执,双方关系迅速恶化。马国贤对于京师越来越敌视外国传教士的事态发展感到非常担忧。为了寻找另一个发挥自己宗教热忱的途径,他开办了一个学校,教中国孩子文化和基督教信仰,准备把他们培养成教士。作为天主教传教士,他把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这些中国孩子身上。1722年,康熙皇帝驾崩。雍正继位后对天主教传教士们又增加了许多行动的限制。马国贤感到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已经基本无望,而且每天都面临痛苦的抉择:要么就被迫参加偶像崇拜的仪式,要么就得冒生命的危险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决定要带他的学生回意大利。他克服重重困难,最终成功地带他的学生来到了意大利那不勒斯,并且解除了教会的猜疑,以及办学的财政问题,于1732年正式开办了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“圣家学院”,又名中国学院、圣家书院、圣家修院、中国书院、文华书院、中华书院、中国学馆、中国人公学等。根据西方学者奈杰尔•卡梅伦的研究,这座“圣家学院”在1888年被意大利政府下令关闭之前,总共开办了156年,培养了106名精通拉丁语的中国人神甫,为在华天主教教会的本土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历史学家方豪著的《同治前欧洲留学史略》一书中记载:早在18世纪初中国就派出留学生114人。其中山西占19名,与晚清留学潮相比,他们学得都是神学;19名中,长治又占到6名。真是让人想象不到,中国留学最早的一批人中竟有长治人。 郭儒旺(1743―1817)、郭雅歌(1747―1779)这两位山西最早的留洋者(仅次于临汾的樊守义),是贫穷落后的壶关县安口村人!他俩在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,俩结伴而行,漂洋过海,到达意大利“圣家学院”学习神哲学。经过9年的学习于1775年在“圣家学院”被祝圣为神父。乾隆四十年(1775年)郭儒旺、郭雅歌回国。郭儒旺神父最先被教区派往陕西省、直隶省、甘肃省传教,郭雅歌神父留在山西传教。 在郭儒旺、郭雅歌之后,长子的韩方济(?―1829)于1785年到意大利那不勒斯“圣家学院”留学。因病学业未成,于1829年病逝于那不勒斯。 道光元年(1821年),山西潞安城(今长治市)的陈良(1805―1879)、王多禄(1804―1829)到意大利那不勒斯“圣家学院”留学。1830年12月5日陈良被祝圣为神父。1831年回国教区派往湖广一带传教,后又转至山西传教。王多禄因病于1829年病逝于那不勒斯,年仅25岁。在三晋文化研究者冯潞的《晋东南密码》书中对王多禄有你这样的评价:为了求道,王多禄付出了年轻的生命,这是长治人继高僧法显之后的又一次求道之举。 道光八年(1828年),长治(今长治县)的田广益(1809―1885)到意大利那不勒斯“圣家学院”留学。1838年被祝圣为神父,第二年回国被教区派往湖广一带传教。田在湖广传教47年,一生兢兢业业,不知疲劳,终因积劳成疾于1885年病逝湖南衡州。 郭儒旺、郭雅歌、陈良等留洋归来,除完成他们的传教事业外,带给我们的西方文明也是不可估量的。特别是西方的办学思想、建筑艺术等对长治地区的发展是有着相当的意义。正如冯潞先生在他的《晋东南密码》写到:18世纪后,在泊来文明的推动下,这里一批俊杰走出太行山,踏上赴欧洲求学之路。这是晋东南与海洋文明的第一次握手! 上一条:践行基督徒的使命
下一条:壶关传教员――赵崇德
|
![]() |
长治市城区城西北路天主堂 天主教长治教区主教府主办 邮编:046000 电话:0355-2252838 传真 0355-2252838 E-mail:sxz319@163.com |
Copyright © 2013 天主教长治教区.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1号 关键字:长治教区|长治教区网|天主教长治教区 |